
发烧38度能吃尼美舒利颗粒吗-发烧385度能吃尼美舒利颗粒吗
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孩子发烧38度多了,给用的尼美舒利颗粒!怎么办好害怕!
- 2、宝宝一周岁多点发烧38度左右一直没吃药盖上被子就出汗喝水也出汗...
- 3、发烧,烧到几度才可以吃尼美舒利颗粒,是大人
- 4、儿子2岁半,今晚发烧38度。吃尼美舒利颗粒半包。
- 5、9个多月的宝宝,感冒了发烧38度,能吃尼美舒利颗粒吗?
孩子发烧38度多了,给用的尼美舒利颗粒!怎么办好害怕!
问题分析: 您好,尼美舒利由于其严重的肝肾损害,12岁以下儿童禁止使用,宝宝八个月体温39度可口服布洛芬使体温恢复正常。
我是一名药剂师!我觉得你可以吃,比较安全!你每天掌握剂量就行了,10个月,约10毫克两次吃一包就OK了!宝宝腹泻,我觉得这是吃妈咪爱更安全,妈咪爱,是活性菌,调节肠道有益菌群。无副作用。
应该没什么问题的,不要担心。温度不超过35度,一般不建议用药。多喝点水,出点汗,再观察。小孩子发烧的频率相对高一些,当然要看什么原因引起的。
宝宝一周岁多点发烧38度左右一直没吃药盖上被子就出汗喝水也出汗...
不要盖被子宝宝发烧出汗时,最好不要给宝宝盖被子,以免影响散热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宝宝可以完全不盖任何东西。在寒冷的季节,家长可以适当地给宝宝保暖,但要注意不要过度,以免宝宝踢被子。
不要让宝宝多穿衣服对于宝宝来说体温调节中枢没有发育完善,就算给宝宝加了衣服也不会让宝宝大量出汗,还可能让宝宝发热的症状加重,宝宝的热度一直不能散不出去,情况严重可能导致宝宝高热惊厥,因此在宝宝发烧时不要想着给宝宝多穿一些。
建议在医院打点点滴,并留院观察,毕竟小儿的高烧不少小问题,而且孩子也小。39度就要吃药或***退烧了,这种的持续高烧一般都会持续3 4天左右,咽炎好点烧自然会退下来的,记得多给宝宝喝白开水,希望有所帮助。
孩子高热时,呼吸增快,而且出汗也会令孩子流失大量水分。这时补充充足水分能增加 尿量,促进体内毒素排出。把奶瓶灌满了水,放在暖奶宝上,让温度保持在37℃左右,隔段时间就给孩子喂水。
发烧,烧到几度才可以吃尼美舒利颗粒,是大人
尼美舒利颗粒在35不适合服用的,超过38度之后才能服用的,如果长期服用容易杀灭白细胞的。
不需要吃了,其实一般发烧38度以上才应该建议你吃尼美舒利这类退烧药的,35度已经不算发烧了,正常体温不要吃退烧药。
不可以,牛奶会降低很多药的疗效。最好用温开水送服 另外只有在发烧35以上才可以吃瑞芝清(或者其他一些退烧药)退烧。
你好!尼美舒利颗粒【用法用量】口服,成人,一次0.05~0.1g(1~2袋),每日二次,餐后服用,按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需要,可以增加到一次0.2g(4袋),日服二次。儿童常用剂量为5mg/公斤体重/天,分二至三次服用。
尼美舒颗粒是退烧药。要按计量吃,吃后多喝水。我的小女儿发烧的时候也吃这个,但看医生的时候他建议发烧在35一下最好是不吃,以物理退烧最好。
说明书上说到35度以上才用,按说明书的好。可以吃点安瑞克。
儿子2岁半,今晚发烧38度。吃尼美舒利颗粒半包。
《南京医科大学学报》上的《尼美舒利与布洛芬的临床退热疗效对照观察》一文中,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殷勇比较了2004年8~11月选用尼美舒利和布洛芬治疗儿童高热的结果,发现尼美舒利退热效果更为显著。
你好!具体还得根据体重来计算。尼美舒利颗粒 口服,成人,一次0.05~0.1g(1~2袋),每日二次,餐后服用,按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需要,可以增加到一次0.2g(4袋),日服二次。
包括一份40万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表明,尼美舒利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,比如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等同类药物相比,解热镇痛效果相当,不良反应也相当。
9个多月的宝宝,感冒了发烧38度,能吃尼美舒利颗粒吗?
您好 ,宝宝九个月是不可以喝尼美舒利的,有一定的副作用,如果发烧,可以服用小安瑞克来退热治疗,同时多让孩子喝水,观察体温变化。
问题分析: 宝宝发烧只要不超过35度甚至是39度就尽量不要吃药,尤其是尼美舒利,对宝宝肾脏有负担。除非是高烧不退或是反复高烧才考虑吃药。宝宝如果精神状态还是可以的话,就说明烧得不是很严重的,没事。
不建议吃,这个药好像2年前出现过几例较重的儿童不良反应,虽然不是普遍现象,但为了宝宝,别吃了,我家宝宝2岁,我选择泰诺,布洛芬,粉红色液态的退烧药,而且在宝宝低于35度的时候一般不吃。
您好!尼美舒利建议不要再宝宝服用。作家长的应该知道一些医院常用的儿童退烧药,百服宁、泰诺、美林等,这些都是甜滴剂,用滴管直接滴到宝宝嘴里即可。
病情分析: 尼美舒利颗粒具有很好的退烧效果的,可以使用的。 意见建议: 建议可以使用三分之一的,发烧需要多喝开水的。
作者:xinfeng335本文地址:http://www.lanhao09.cn/post/15161.html发布于 -60秒前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